自考拯救一代好学的人:58分辛酸和87分喜悦
发布时间:2021-05-21 点击次数: 次自考拯救了我们这一代好学的人,我非常感激自考给我的机会。第一批自考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张汉延老师说。
我觉得自考特别亲切。自打自考毕业后,就觉得经过自考,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第一批自考生、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王淑凤说。
高考与大学失之交臂,是自考帮我圆了大学梦。感谢自学考试!自考既有58分的辛酸,又有87分的喜悦,坚持、耐心、持之以恒,人生因此而获得新的一页!感谢自学考试,让我与在校大学生有同样的机会!2005年毕业的会计专业考生姚俐宏说。
在我人生备受打击的时候,自考给了我生活的勇气,给了我信心和希望。自考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也为我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2005年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乔翠娥说。
或许他们的经历迥然不同,或许年龄上他们已算隔代人,但对自考的感情,第一批和最新一批自考生是如此相似,以至于他们对自考的感悟、赞美也近似。而自考赋予他们的,也是同样的:自考改变命运!
无论是第一批,还是最新的一批,自考生都是一群向失败发起挑战的勇者。自学考试这种中国独有的考试制度,在今天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时,在北京已有数百万考生命运因此而改变。
25年里,北京超过17万自考生用他们的努力完成了学业,成为这些不甘失败的人中的佼佼者。北京自考首次有考生毕业是在1983年底,中文和英语专业的133人取得了专科证书。
时代发展、经济进步突显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逐渐成为社会主题词,早期毕业的自考生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北京晚报刊登了考生冯援朝的哲学试卷答案,至今很多老考生记忆犹新,奉为圭臬。
自考生刘明,至今依然清晰记得20年前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隆重举行证书颁发大会的情景。他还保存着当时的请柬,上面写着:1986年1月13日(星期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发毕业证书五周年大会。
这个时期的自考生,多是被文革耽误的和上山下乡回城的老三届。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在拨乱反正之时的重要举措,当时最大的受益者是失去上大学机会的老三届。正因如此,对自考的感激这一代人尤其强烈。
自考生张汉延说起自考圆梦的经历,眼泪情不自禁流下来,许久说不出话,不时用毛巾擦拭。自考让一个穷苦的孩子圆了大学梦。他说,从初二退学开始,他就一直不停地寻找学习机会,最终在1980年开设的自学考试中得以实现。
自考生王淑凤说,那时她还在北京汽车修理厂5厂热处理车间当工人,刚从东北下乡回来,已经离开北京10年,回来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能够读书学习。她的同学回忆说,读自考期间,王淑凤腿都坐得浮肿。
自考生袁钟瑞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一批老三届圆了大学梦,但由于种种实际困难,大多数老三届还是不能上大学。我是个年龄最大的老三届,经历了十几年农村插队生活,很不甘心,难免跃跃欲试。后来,他和同伴成为自考学习中著名的豆汁小组。
当年自考生活的点滴,也成为这些自考生最珍贵的记忆。自考生刘正钦的手中,至今还保存着多份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已经发黄了的北京自学考试报,这是北京考试报的前身。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把报纸拿出来翻翻。报纸里记载着老一代自考生点点滴滴的生活历程,记载着他们年轻而又充满朝气的那些岁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自学考试也是同样的,从1981年自考第一次开考后,自考生人数不断增长,也有考生不断毕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自学考试考生中老三届考生已基本完成学业,高考落榜生等逐渐成为自考生主体。
进入新世纪后,历史又赋予了北京自考新的任务,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学习型城市中做出贡献。参加北京自考成为众多考生终身学习的方式。虽然不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迫切,但通过自考改变命运,完善自己,掌握人生主动权仍然是众多考生的切实想法。
这个新的考生群体特点就是年轻,北京自考生年龄在25岁以下的已占70%多。这个群体同样是寻梦的群体,他们的经历没有那么大波折,但同样不甘心失败。这些考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数量庞大,2005年10月自考报名人数就达到了近20万。
法律专业自考生藏云是其中比较贫苦的一个。从老家来到北京后,藏云找了一个小餐馆打工为生,包吃住外,他一个月赚二三百块钱。尽管如此,老板还总是责骂,并嘲笑他无能。藏云忍受着工作的艰辛,挤出时间学习,终于拿到了自考毕业证书,未来憧憬更加美好,但对于现在的他反而更可能实现了。
自考生王大,北京城市学院第一个两年即获得自考室内设计专业大专文凭的学生,15岁辍学打工,仅有初中文化。2001年,24岁的王大已经开始自己接工程了,从一
免责声明:文章《自考拯救一代好学的人:58分辛酸和87分喜悦》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