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的自学经历
发布时间:2021-05-21 点击次数: 次少年时期在学校求学时,他的成绩只是中等偏下,父母似乎根本就不在乎他的课业成绩,而是放手让他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毕生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他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由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历时27年编纂、5次增删的最后定本《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在梁漱溟诞辰120周年之际出版。本书也是目前梁漱溟最完整的个人自传。梁漱溟自称不是哲学家、国学家,只是问题中人,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目标,毕生试图破解人生与社会的思想谜题。他的一生阅历丰富,几乎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百年变迁,从清末,历民国,到新中国,北大教书,乡村建设运动,发起民盟,廷争面折,时代变迁,世相百态,作者皆以细腻坦诚的笔触客观叙述,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纤毫毕现。
梁漱溟是中西贯通大学者,但是其本质上依然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信奉儒家学说和孔孟之道,可是在古代圣人的思想主张方面又多有超越。作为现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的学问和成就,完全是在自学当中获取。自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很多人并不陌生。可是在喧哗浮躁的今天,很多人迷信学院的力量,相信培训带来的种种好处。高校对知识的系统传授,确实能让人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更加健全,但是真正的知识,需要一个人在静思中细细揣摩,在举一反三中体悟其中的精义。别人教给你的知识,并不代表你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说梁漱溟是自学成才的楷模,这一点都不为过,要不然,他区区一个中学生,为什么被蔡元培相中,到北京大学当讲师?梁漱溟信奉中国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其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人总是要离开学堂的,但是学习不能停步,即便老了,还要学习。而这种学习,其主要是靠自学。现在新一代的青少年和家长,似乎都忽略了自学的妙处。梁漱溟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但是他在少年时期,算不上聪明的孩子,在学校求学,成绩也是中等偏下。但是他的父母,似乎根本就不在乎梁漱溟的课业分数成绩,放手让他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天下父母又有几人?当然,梁漱溟所处的那个时代,没有升学和就业的严峻压力。
在本书中,梁漱溟在《生平述略》、《我的自学小史》中,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少年时期自学的往事。他六岁开始读书,虽然他是中国的儒学大师,可是偏偏在他幼年时并没有学习四书五经,而是在读《三字经》之后,学习《地球韵言》。《地球韵言》这本书在今天恐怕是难以见到了,即便在当时,也是非主流的教材。本书以韵文的形式,介绍世界历史地理人文。在阅读中,他的视野变得开阔,只有充分了解国内外知识,在比较之中他才懂得中国文化的厚重。
梁漱溟在少年学习时期,深受父亲的精神感召,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末年,国家民族内忧外患,他的父亲虽是传统文人,但平素关心国内外政治,爱国之心特别坚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梁漱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梁漱溟在学习中,很多知识都是从报刊中获得,清末的社会思潮涌动,北京城内有上百种报纸,各种救国主张的报纸随处可见,这为梁漱溟知识的累积提供了基础。梁漱溟在《我的自传》中写道:我的自学,最得力于杂志报纸。许多专门书或重要典籍之阅读,常是从杂志报纸先引起兴趣和主义,然后方觅它来读的。特别喜欢阅读《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在报刊的阅读中,他探究知识学问的兴趣也开始萌发。
梁漱溟在《自学的根本》章节中,谈到了自学的动力和原因是:向上心。他写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京城的维新运动和南方革命党的救国立场,让少年的他决心超越于世俗的个人舒适生活追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要树立责任感,另外,他认为人或者必须力争上游,生命的意义才算完整。
对于自学,好多人以为就是单一地学习某种知识,梁漱溟却认为,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但是求知识,却不足以尽自学之事。他的意思是指:自学不仅学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使自己的生命境界得到超越。
免责声明:文章《一代大儒的自学经历》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